肠杆菌科细菌
1.头孢唑啉(30μg)的折点修订:见表1。
2.如有需要可增加对肠外分离沙门菌进行氯霉素检测。
3.新增附件B--肠杆菌科天然耐药性(表2)
固有耐药性(又称为天然耐药性)被定义为遗传的或先天的(非获得性的)抗生素耐药性,所有或大多数肠杆菌科野生代表菌种均表现为此耐药表型,例如,柠檬酸杆菌属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,对这些菌株无需再进行药敏实验。由于方法的变异性、菌株突变或耐药表型的低表达,小比例(1%~3%)的细菌可能表现为敏感。敏感的药敏结果应多加注意,确保药敏实验结果及菌株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。。
铜绿假单胞菌
1.折点建立依据的用药方案:头孢他啶1g/6h或2g/8h、头孢吡肟1g/8h或2g/12h、氨曲南1g/6h或2g/8h。
2.删除头孢唑肟、头孢哌酮、拉氧头孢、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相关内容,因这些药物对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无效或疗效有限。
附件A.
某些细菌发生耐药、中介或非敏感时,应进行药敏结果和细菌鉴定的确认,附件A对此类建议进行了更新,增加了关于耐药性的发生率和重要性的说明,并分三种情况说明应采取的相应措施(表3)。
β-溶血链球菌
指南增加克林霉素诱导性耐药筛查试验表格2H-1-S7。
质量控制
1.非苛养菌纸片扩散法和MIC法检测β-内酰胺/β-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抗菌药物敏感性时,推荐增加大肠埃希菌ATCC35218作为质控菌株。
2.非苛养菌纸片扩散法检测razupenem体外药敏时,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作为质控菌株,经常出现双环或靶环抑菌圈现象。为获得精确的质控结果,需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作为质控菌株(不出现双环),33~39mm为可接受范围。
3.非苛养菌MIC法检测头孢洛林酯体外敏感性,增加粪肠球菌ATCC29212作为质控菌株,在控范围为0.25~2 μg/ml,但ATCC29212只作为补充使用质控菌株,不作为常规使用质控菌株。
配制抗菌药物储存液的溶剂及稀释液:
新增加了阿莫西林-克拉维酸、替卡西林-克拉维酸配制储存液的溶剂及稀释液说明,均使用PH6.0,0.1mol/L磷酸盐缓冲液。
厌氧菌体外药敏实验:
新增厌氧菌体外药敏试验推荐检测和报告的抗菌药物、药敏折点和质控范围。
生物危险菌株、幽门螺旋杆菌及嗜血杆菌属的其他菌种的相关内容从M100中转移到M45中。
表1. 肠杆菌科细菌头孢唑啉药敏折点变迁
表2. 肠杆菌科菌天然耐药性
表3.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率和重要性,以及应采取的结果确认措施